4月19日、20日,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亳州市文物局与央视《探索·发现》栏目联合推出的亳州西菜园墓葬发掘纪录片,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播出。

亳州西菜园墓葬考古发掘项目位于亳州古城外西部,是我市文物埋藏丰富区域。该项目于2019年6月被发现,共发掘清理墓葬450座,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。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、汉代及宋代三个时期。本次考古发掘,为认识亳州地区战国晚期至东汉以及宋代的墓葬情况,提供了第一手资料,对于认识随葬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,对于揭示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。

五层淤土

发掘工作在一个曾经叫做西菜园的地方展开。考古队员们发现,这里的地层构造十分特别,现代地层下叠压着厚厚的淤泥土层。原来,亳州地处涡河之畔,作为古黄河和古淮河之间的重要河道,涡河不仅给亳州带来了便利的水运、繁华的经济,还屡次带来了泛滥的滔滔洪水。这些淤土层便是亳州屡次遭受水患的灾难印证,这个地层剖面总共分为五层,其中第一层是耕土层,二层、三层、四层都是淤积层,五层是文化层,根据土质、土色以及包含物来判断,主要是北宋末年以后黄河泛滥形成的淤积层。

楚国陶俑

陶俑头

在较深的土层里,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,这个墓葬被命名为M23。由于埋藏环境相对较恶劣,墓主人的尸骨和棺木已经彻底腐朽了,但留下了许多陪葬品。在诸多出土的陶器中,很多陶俑头比较引人注目,他们一共有25个,由泥质灰陶烧制而成。这些陶俑虽然数量众多,但造型特点比较接近,他们头顶扁平,眉眼细长,鼻梁挺拔,嘴角微微下撇,表情肃穆安详。

这些陶俑,与2011年出土于六安市的楚国墓葬陶俑十分相似,而根据史料记载,战国末期,亳州同样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,它们共属于古楚国风格的随葬品。这是否意味着M23的墓主人有可能是一个楚国的贵族呢?一面形制独特的铜镜的发现,印证了专家们的推测。

六山纹铜镜

这面铜镜叫做六山纹铜镜,直径为16.8厘米,镜缘厚0.8厘米,背面有六个左旋的“山”字形主纹,每个“山”字之间L形相连。底纹为缜密的雨状浮雕,主纹与底纹之间层次分明,细致精美。山字纹铜镜是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较常见的铜镜。按类分有三山镜、四山镜、五山镜、六山镜。其中五山镜和六山镜相对较为罕见。六山纹铜镜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楚国的器物,它代表了楚国铸镜工艺的巅峰水平。据此,专家们推断,M23的墓主人是一位楚国的贵族。

口含玉蝉

口含玉蝉

M80墓葬还出土了两枚玉鼻塞以及一只玉蝉。口含玉蝉和玉鼻塞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封闭人的面部七窍,这种丧葬习俗主要流行自战国至秦汉时期。这只玉蝉以“汉八刀”的技法雕琢而成,寥寥几刀却简洁有力,使得一只玉蝉的形象栩栩如生。玉口含做成蝉形,是因为古人认为,蝉有一定的不死性,把口含做成蝉形,象征着世人求仙的美好愿望。

未能合葬的M80

M80墓葬

在一个被命名为M80的汉墓里,一口棺木并没有按照常理放在椁室的中间,而是放在一侧。结合汉代的合葬习俗,专家推测,它应该是预备进行夫妇合葬的。M80墓葬在修建时是按照夫妻合葬墓的意愿和规格来建造的,但由于种种不可知的原因,墓葬再也没有被打开过,夫妻合葬墓也就此变成了单人墓,所以墓主人的棺木被摆放在了椁室的一边。近两千年已经过去,墓主人为何一直没有等来她的伴侣,已经无从推测。

多种金饰

金梳背

在一座宋墓里,出土了一只金梳背,这是一种古代女子的发饰品。它的上面錾刻以浅浮雕缠枝菊纹,造型雍容华美;还有一对金坠饰品,以细圆的金条卷曲而成,并穿缀以花朵形的薄圆片,做工精巧灵动。诸多金器在宋墓中的出土,体现了宋人对金银器的喜爱,也展现了一千年前中国世俗生活的花团锦簇、珠玉繁华。

玉兔粉盒

玉兔粉盒

在一个简陋的宋代女性墓葬里,却出土了一只小巧玲珑的玉制粉盒,这个粉盒非常精致,盒盖雕琢成了长耳短尾的小兔子形状。在她的墓葬中,考古队员甚至都没有发现棺木的痕迹,说明她去世前的生活已经十分贫寒,应该是生前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水平遭到了较为剧烈的变动。是怎样的流离动荡已经无从知晓。但通过这只玉兔粉盒可以看出,即便生活水平一落千丈,仍没有妨碍这位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地下聚落

专家们认为,从战国到宋代,一千多年间,这里其实一直是亳州古城公墓性质的墓葬区。这里位置相对较高,地形平坦开阔,又在古城的西侧,比较符合古人“驾鹤西去”的丧葬观念。

西菜园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,为我们揭开了这座地下聚落的历史一页。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墓葬,还原了不同时代、不同身份的主人的生前故事,折射出亳州地区文化与风俗的变迁;一件件重现世间的遗珍,展现了一千多年时光里,工艺与审美的进步,勾勒出远离庙堂之外的另一种人间烟火。

未分类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  • 友情链接